讀者「未經思考」的差評,「傷害」了什麼?

by bliphany
42 瀏覽次數

我一直同意做書辛苦,我想,或許也因為相較其它TA,讀者更難掌握與控制。

讀者與書的關係更加複雜,人人自有喜惡。其它商品的TA越培養,忠誠度越高。讀者一不小心就太有自由意志(伊甸園之蛇懂你的惆悵)。

但做為從不「受教」的讀者,我真不喜某些氛圍。

我支持批評要基於文本(書封之間的文本、以及書被生產/閱讀時的社會文本),但就像我在Threads寫過的,會因為一篇流量高的差評,就決定不買書的人,若不是太過清楚自身偏好,就大多是從眾、追潮流者。

若在意的是「讀者」,本就是lost cause的,真有需痛心疾首如斯?

若在意的其實只是「買」,他可能會從眾買下一本書啊。

又例如當經典文學被批評時,其實馬上就有其它讀者跳出來寫捍衛文了,若對書受苦而痛心、或擔心買氣 1,或許問一下捍衛文作者的分享意願、重發當時的行銷文案、效仿美國禁書時書店「這一區是禁書」在書展擺個「second chance」攤位 2

總覺得有比直接「攻頂」,訴諸「惡評盈利是侵權」更具創意的作法。

若讀者「未經思考」的差評,會讓出版方憂心到搬出侵權之說 3,新書宣傳期時,每篇嵌入同樣tagline(也不見得多經思考)的佳評,因為是好話,就有資格掙得「個體眼光都獨特」而值得的尊重嗎?

我們能期待讀者思考,卻又打量思考結果對自身之損益,只承認部分嗎?

我希望我們更相信讀者一點,不是只有方便、能從中得利益時才相信。

———

  1. 更別說,經典文學早有其難以被輕易撼動的位置,我想比例原則需慎重拿捏。

    我很喜歡在某podcast聽過的,文學課學生說「這劇情狗屁不通」時,好的老師不會說「你笨噢」,他知道那是一個構築思考的起點,他會要求學生寫一篇essay闡述如何不通。

    或許過程中,學生會更加理解文本,或許老師能幫學生發展出更有觀點、論述清晰的批評。

    針對經典文學的當代批判式閱讀也需要這樣的空間,才可能誕生。否則我們今天還看不出《飄》的歧視,與經典科幻的厭女。

    (當時的文學典範擁護者,或許也覺得那些提出批判觀點的讀者「未經思考」吧。但至少,我聽過西方科幻典範依然有對女讀者的輕視,卻還沒出現動輒要用侵權或毀謗告人的)

    ↩︎
  2. 我當然是出版業的局外人,平凡卻不受教的讀者,我的靈感可能在人力或成本下都做不到、很傻、很外行,it’s fine,this is my blanket acceptance,關於這點的批評我全都預先接受。

    但也想到前陣子讀《流氓書店》時,最喜歡兩位主角提出的各種創意,讀著覺得心裡很暖。

    ↩︎
  3. 與《地海》恬娜並列我心目中最愛的女性角色的克拉拉教過我一件事,她說:

    「除非你真的會做,否則威脅並非威脅(Threats don’t work unless you deliver.)」

    「永遠不要從最終制裁開始,在那之後你只有退讓可走(Never start with your final sanction. You’ve got nowhere to go but backwards.)」

    —— Steven Moffat, Deep Breath (Doctor Who)

    ↩︎

留言給我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改善使用體驗,若您願意接受 Cookies 寫入,請按同意。或您亦可在瀏覽器中設定隱私權等級為高,但可能導致網站某些功能無法正常執行。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