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鏡讀旅記事 ∞ 冬日聖誕書單 ——Halfway out of the dark[註]

by bliphany
33 瀏覽次數

這幾天在讀泰瑞.普萊契的《Hogfather》,想到手邊有些適合聖誕/冬至的書,整理成書單與你分享:

提及:克萊爾.吉根的當代版本聖誕頌歌《像這樣的小事》、柯姆.托賓的冬至短篇鬼故事《The Shortest Day》、菲特烈.貝克曼的I人惡夢(一把炒鍋毀了我在家打電動的完美計劃)《The Answer Is No》、在生存的邊緣讓我們靠向溫暖的《永夜漂流》、重述冰雪女王童話讓女孩只需要成為自己的《The Raven and the Reindeer》、以及《男孩、鼴鼠、狐狸與馬》。

《Small Things Like These》|克萊爾.吉根的當代版本聖誕頌歌

【作者】Claire Keegan。【類型】虛構-文學。【有譯本】《像這樣的小事》

說到「善待他人」的聖誕真諦,就會想到《聖誕頌歌》:守財奴看見吝嗇導致悲劇,就願意付出了。我不太喜歡那故事,覺得它呈現的選擇很樣板、簡化、讓人很難連結。

上個月讀完《Small Things Like These》,我就想,這才是我心目中的聖誕故事。

Bill是愛爾蘭小鎮的煤炭工,當時社會對他與他母親處境的人很殘酷。是因為雇主(一名繼承財產的寡婦)的善意,讓他們能有努力的立足點。多年後,他有了自己的營生,與妻子及五個女兒住在遮風避雨的房子裡。

時值1985年聖誕前夕,環境蕭條,他正盤算著一家人如何度過寒冬,卻在此時發現一個秘密

—— 有人正受苦,世界卻撇開視線,像一場集體共謀、壓抑、習慣的無助。

故事最後便凝縮在Bill的選擇,而在真實裡,重要的選擇常是種掙扎。

我喜歡故事如此描寫選擇,它沉甸甸的,但它也是在寫希望。

我也喜歡作者選擇為全書收尾的停頓點。

希望不是靜態的、行動後的禮物;希望是動態的、永遠只存在行動中。

《The Shortest Day》|柯姆.托賓的冬至短篇鬼故事

【作者】Colm Tóibín。【類型】虛構-文學短篇。原文入門推薦

愛爾蘭東北有一座紐格萊奇墓,墓室上有一開口。

每年冬至的太陽角度正好能照進開口,隨著太陽爬升,陽光會盈滿整座墓穴。

一名考古學家決定在冬至時獨自前去研究,他做好一切準備,但墓穴裡的鬼魂不願秘密被發現,想辦法阻止。

這則短篇很適合冬至當天讀。我讀的那天是天蠍新月,居然也很恰時。

本文開頭有提到,這串書單是受我近日讀《Hogfather》啟發,那故事有說,世界各地的冬至/聖誕儀式總是關於

——人類的祖先祈願太陽歸來。

萬物凋零死去的漫長冬季走過了一半,新的一年正在路上,以太陽重新奪回主宰、生命照進黑暗做象徵。

這則故事很短,36頁,原文也易讀,推薦當成原文閱讀的入門嘗試。

《The Answer Is No》|菲特烈.貝克曼的 I 人惡夢(一把炒鍋毀了我在家打電動的完美計劃)

【作者】Fredrik Backman。【類型】虛構-文學短篇。原文入門推薦

I人中如果還有I人,那就是Lucas。

在家工作的他,快樂秘訣是:電動、美酒、外送泰式河粉,遠離其他人。

他不是討厭人,他只是不喜歡人出現在生活裡。面對任何社交提議,他的答案永遠是NO!

他很快樂,直到管委會跑來敲門。

社區有人亂丟炒鍋。你說,那把炒鍋清走?不,管委會要找出兇手,案發現場需要維持原樣。

緊接著,因為人類畢竟是人類,炒鍋隔夜長成廢物推。這下可好,管委會決定架攝影機監視,還指定Lucas當廢物堆委員會主席。

隔天,攝影機引來了市政府稽查。

無端捲進各式官僚系統漩渦還不夠,臉書的「天使存在嗎?」社團到底關他屁事?鄰居紫衣女士與綠衣女士還找他聊天?救人喔!

這是一則幽默的故事,看似諷刺現代社會的日常荒謬,語調卻不帶惡意。作者把「這一切荒唐」堆成廢物堆,終究是要帶我們看見其中的可愛

——(所有廢物都曾為生活帶來希望)

這篇一樣是短短篇,68頁,也推薦當成原文閱讀的入門選擇。

《Good Morning, Midnight》|在生存的邊緣讓我們靠向溫暖

【作者】Lily Brooks-Dalton。【類型】虛構-科幻類型/文學。【有譯本】《永夜漂流》

從木星任務返航的太空船突然與地球失聯。從總部或任何地方,都接收不到訊號,彷彿人類存在跡象一夕消失。

同時,在地球北極圈的科研成員突然被各國撤回。據說爆發了無法控制的災禍,最人道的方式,就是讓親友能在最後及時相聚。

奧古斯丁拒絕,他本就為了逃避建立關係才來這裡,索性留下來直到物資耗盡。

情勢卻在他發現有孩子在撤退中被遺忘時,有了轉變。他修理營地通訊設備,每天發出訊息。

有一天,木星任務的太空人蘇利收到訊息,並試著回應。

故事以雙線進行,沒有太出乎意料的轉折,在關係互動的描寫上,卻讓我感到被觸動。

我喜歡故事似乎在說,人與人的連結其實是本能,也是生來的權利。

特別在某些時刻,當我們體會在生存邊緣的孤寂,會下意識伸出手,期盼有人回應。

或許我們不希望獨自面對末日。或許我們更希望能有人一起,等到下一次重生。

在黑暗最長、最寒冷的時候,能想起世界上除了我,還有別人,有時是一件溫暖的事。

《The Raven and the Reindeer》|重述童話,讓女孩只需要成為自己

【作者】T. Kingfisher。【類型】虛構-YA奇幻

童話《冰雪女王》重述。

女孩Gerta一樣是為了尋找玩伴Kay離家。不同之處在於,Kay或許是她啟程的原因,但她不再只是那個為了男孩上路、最終得到他「回心轉意」當獎賞的女孩。

我很喜歡故事先從女孩的視角開場,描寫她如何把自我價值交給了錯待她的男孩。她希望被選擇、溫順堅忍的性格,如何讓她成為女巫口中「他人願望在她身上暢行無阻」的人。

讀者理解這件事,她卻還需要時間、距離來看清楚。於是,沿途挑戰不再是她「掙回」男孩的阻礙,而是助她抵達自己的橋樑。

在遇到盜賊女孩Janna後,她的勇氣啟發了Janna脫離膠著的原生環境。Janna也做為一把鋒利匕首,幫助她在每晚融入馴鹿群意識後,能再劃開界線,回到自身。

本書出版那陣子,YA女主角常有「我才不像其他女生」的人設,在此也不例外。

那雖是我不喜歡的設定,又覺得放在這故事很合適:

做為Gerta的初始人設,故事不僅揭穿「我才不像其他女生」的雌競/男凝性質,也讓它做為角色成長的起點、以及Gerta最終將會超越的限制。

《The Boy, the Mole the Fox and the Horse》

【作者】Charlie Mackesy。【類型】虛構-繪本。【有譯本】《男孩、鼴鼠、狐狸與馬》

記得譯本出版那時,也是新舊年交接的寒冷時節。

老實說,這種敘事風格不是我的茶,但我想對很多人來說,這本繪本可能會是你的療癒之茶;握在手裡溫暖,也適合與關心的人窩在一起閱讀。

書中有一段我很喜歡,特別是鼴鼠那句話,經常回到我的腦海:

“What is that over there?”, asked the boy.
“It’s the wild”, said the mole; “Don’t fear it”

曠野,就是生命,是吧是吧是吧~

結尾註

開頭的 Halfway out of the dark 來自《神秘博士》(Doctor Who)2010年聖誕特輯《聖誕頌歌》

在每個世界的冬季最深處,恰好在它的中間,人們都會停下腳步、轉身擁抱,彷彿在對彼此說:做得好。
做得好,各位,我們已經走過了黑暗一半的路程。

(On every world, in the deepest part of the winter, at the exact mid-point, everybody stops and turns and hugs as if to say well done. Well done, everyone. We’re halfway out of the dark.)

—— Doctor Who 2010 Christmas Special: A Christmas Carol

這也是這串冬日書單的選書定調。

你最想讀哪一個故事呢?歡迎留言跟我說。也歡迎跟我分享你的冬日書單!


———
TRAVEL BY MYSHELF ∞ 蘊鏡讀旅記事 04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的文章

留言給我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改善使用體驗,若您願意接受 Cookies 寫入,請按同意。或您亦可在瀏覽器中設定隱私權等級為高,但可能導致網站某些功能無法正常執行。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