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蓋曼是我過去十年最愛的作者之一。但我後來得知,他做過一些事,超出了我個人能接受的底線。我該怎麼辦?
故事:《好預兆》(Good Omens)
約伯通過試煉後,會得到幾個新孩子?大天使加百列說是六個,大天使麥可卻插話說:「大家都知道,神喜悅七這個數字。」這究竟是資訊層次的神話學彩蛋,還是也有意義層次的詮釋?他們為什麼要相信自己知道?我們為什麼需要命運有道理?那說明了個體面對未知命運/自由意志的什麼?
故事告訴我們:選擇,是一種與根源的斷裂(一如塔羅的戀人牌),但新的連結也能被創造出來。只是或許,在那之前,我們要先安撫自己第一次的傷痕,當第二次站在懸崖邊,我們要有勇氣再做一次選擇。
《好預兆》改編影集時,有幾個與原著小說不同的創作選擇。與我們文章主題特別有關的,是影集花了更多篇幅呈現「惡魔克羅里如何理解自己的墮落」以及「角色如何被他們的經歷影響(包含可能的創傷)」。先讓我們試著想像一下「墮落」這件事…
前兩篇故事中,《沉睡者與紡錘》灑落的是明亮輕盈的光,《謀殺神秘事件》則帶來凝滯沉重的黑暗。在互斥的兩極之間,關於「個體選擇的自由」對上「個體註定的命運」問題的答案,還有沒有其它可能?對現在的我來說,最能帶來撫慰與力量的答案,我是在今天分享的這則故事找到的…
【本摘要及內文均含季末劇情雷,請斟酌是否觀賞完第二季再閱讀】>>>>在戲劇結構裡,第二幕的作用在發展並持續拉高衝突,藉此為接續的第三幕做準備…
如果加百列在季初怎麼會走到失憶裸奔這步,是一個謎,而答案是愛。謎團的另一面便是,如果在阿茲拉斐爾與克羅里之間,愛分明是存在的,這是一個確定的答案,第二季主線的問題便是,我們到底為什麼,會在季末走到那一步(以及那與整部大故事的關係何在)。
以人類吃下蘋果、離開伊甸園開篇,《好預兆》說的便是一個「自己做選擇」的故事。而在劇情最後,無論是扭轉末日或對抗撒旦,一切希望其實也在小男孩亞當的選擇。
這篇文章將比較1990年原著、2015年廣播劇、以及2019年影集一共三個版本如何呈現「亞當的選擇」,它們又如何對應我們詮釋個體選擇時的不同側重。
你現在擁有改變真實世界的力量,這機會轉瞬即逝,無論你選擇做什麼,把握時間 –《好預兆》(Good Omens)
惡魔克羅里向人類養大的孩子展示了時間的短暫,告訴他,你如果想改變正在發生的事,你需要做選擇。
《好預兆》原著小說於 1990 年出版,29 年後,由原作者之一的尼爾·蓋曼改編為影集。前者討論的是「自由意志」,後者討論的則是「愛與歸屬」。如果自由意志說的是「我們有選擇的自由」。那麼愛與歸屬說的就是「我們是為了什麼做選擇」,以及更重要的「我們是為了什麼,竟想像自己有選擇的自由」。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從比較不同版本的兩個火焰場景開始,嘗試再梳理一次這個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