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故事旅伴:https://user187812.psee.io/4q7djd
緣起:從【新月許願旅伴計畫】到【故事旅伴來信】
若是從物理與其它天文學的臉書專頁開始認識我的人,不少人或許知道新月許願旅伴計畫。
我喜歡那計畫的許多地方,但如果只選一個,我會說,是透過書信彼此聯繫的這個形式。
不僅因為寫信過程中常能體會到思緒與能量的安定重整,那也像是在對自己說話。好幾次當我坐在電腦前寫完一個句子,都有瞬間的領悟到訪:啊!原來我也需要聽到這句話。
我想,人們對彼此說話這件事也是如此。我們對某個對象說的話語當中,往往藏著自己也需要聽見的線索。
與面對面即時溝通或社交平台上朝生暮死的訊息投擲不同,寫信、讀信、以及存在兩者之間的時間緩流,能讓我們在停頓與呼吸中,更清晰地感受彼此的映照。
我也喜歡相信,寫下每一封文字的回信者,都在書寫過程中獲得了同等美好的體驗與收穫。
或許正因為一對一通信提供了足夠的隱私與安全感,我們能更深入分享各自的想法與感受。而在容納加深連結可能性的同時,書信又保留了調整界線的彈性。讓雙方能在時間心力都自在、舒適的前提下,選擇是否開啟互動、以及要互動到何種程度。
這是我喜歡信件交流的地方。它是一個親近的問候、分享,但又能僅僅是為了那當下想問候、分享的意願而做(just for the sake of it)。
寫信是一件浪漫的事。它是一種有對象的書寫,但又總朝向自身。
寫信是以可與人言的思緒做為載體,將自己存在的一部份投進時間之流。或許明天、或許很久之後,有人會拾起、閱讀、產生連結。是那樣不帶預期地,懷抱著希望。
我想,那樣的希望存在所有願意進入時間的書寫中,書信、創作、故事… 都是如此。
書本是瓶中信,從一個人的手中投進時間之浪,為了替另一個人留住世界。
Amal El-Mohtar,於《你就是這樣輸掉了時間戰爭》(This Is How You Lose the Time War) 作者後記
Books are letters in bottles, cast into the waves of time, from one person trying to save the world to another.
註:因本書目前尚無中譯,以上摘句及書名皆為我的暫譯
故事
如果有一件事是我想像自己會一直做下去的,那就是與人分享故事了。
記得高中畢業時,一位同學在給我的紀念冊上寫:「雖然我從小就不喜歡看課外書,但這兩年常聽你講故事,就好像我也讀了很多好玩的書。」
小時候跟朋友分享故事,當然多半是劇情轉述。後來我才漸漸發覺,當我們與人談論故事時,傳遞的重點與其說是劇情內容,其實更是故事所映照出我們內在的一部份。
尼爾·蓋曼在《煙與鏡》的前言告訴我們,他認為故事就像鏡子,而且是以特定角度面對世界擺放的鏡子,為我們映照出如果沒有鏡子就看不見的事物。
在眾多描述故事究竟為何的話語中,這是影響我最深的一個。
故事不僅幫助我們看見世界的更多層次與面貌,我相信,當我們(在一個能滋養安全感、健康界線與坦誠溝通的地方)與彼此談論故事時,故事也是一面面擺放在人際連帶中的鏡子。
有時那面鏡子朝向他人,呈現出人們希望被彼此理解、接納的面貌。
有時那面鏡子面對自己,照見我們內在等待被肯認、探索、發展與整合的面向。
或許有些朋友最早認識我的契機是故事籤詩。在物理與其它天文學專頁最早的簡介中,我是這麼寫的:
在流動的形態裡,故事是時間。在生活中偶然翻開一本書,走進漆黑電影院,瀏覽戲劇影集… 故事中的生命與我們的生命雖然存在不同時空,卻在某個片刻交疊在一起。故事不再只是虛構敘事,它有話要帶給當下的我們,只看我們怎麼讀它。
當時我之所以把生活中偶然瞥見的故事片段解做是籤詩般的存在,是因為我相信,在特定時刻來到我們生命中的故事,往往帶著某些訊息。
但之所以如此,絕非因為我們是宇宙諭示的被動接收者,而是因為我們具備積極參與敘事、創造詮釋的獨特觀點與想像力。
我們能在故事中讀到的,都是當下生命需要我們看見的,也是因為我們已準備好而能看見的。
在《睡魔》(The Sandman)影集的最開頭,夢(Dream of the Endless)這麼說:
人類堅持將清醒的世界稱作真實世界,彷彿夢境中的一切對我們在生命中的選擇不具任何影響。
尼爾·蓋曼,《睡魔》
對我來說,故事中的「虛構世界」也是如此。
實際上,在故事因著被重新閱讀而在時間中一次次發生的過程中,踏上旅程的不僅只有英雄。
讀者也在故事旅程中向內探索、體會生命、成為自己。
旅伴
在每次新月許願旅伴計畫的表單上,我都寫著這句話:
在這個與自我持續對話的過程中,其實我們並不需要任何的指導者。但在長長的旅程中,有時我們需要一個旅伴一起走一段。
進出故事、生活與自我的內在生命,就像是到各個時空去旅行。
我們或許結伴前往同一地點,但我們不會看見完全相同的風景。
我們也可能站在相異軌跡的不同階段,但我們能以故事為引,彼此相伴。
我所期待的故事旅伴來信,並非單向、宣稱唯一真實的資訊傳遞。而是像在旅行途中寫張明信片給朋友那般,我以自己做為一道光線/觀點進入故事之鏡,將我有限/獨特觀點的所見所感,寫在信裡給你。
你或許因此產生共時的感受,也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觀點與感覺。
我所期待的故事旅伴來信,也非說書式的劇情提要。而是像朋友間交換旅行經驗或小型旅遊心得分享會那般。
你或許從中汲取故事片羽、情緒感觸或能再次分享的有趣資訊,也可能因此興起動身啟程(無論前往哪個故事)的念頭。
在每個創造的背後往往都有一個願望。
故事旅伴來信的起心動念源於我透過故事與他人連結時,曾經體會過的相互理解與歸屬(自我、群體)感。
我也想創造一個能滋養溝通安全感與健康界線,能讓我們在意願中坦誠互動、彼此連結的小小角落。
故事旅伴來信,如果用更耳熟能詳的語彙來說,就是 newsletter。但打從這個計畫開始醞釀時,我就總私心稱它是 storyletter。乘載故事之語的信。從故事中寫來的信。
延續新月許願旅伴計畫的連結形式,讓我們繼續與彼此通信。
它也將是故事籤詩更深入、也更貼近自身的版本。
有關【故事旅伴來信】
成為故事旅伴,讓我從故事景點寫一封信給你。
這些來自故事的信件為不定期發送,將順應我在旅行途中的感觸與領悟,在對我來說最適當的時間寫下。希望當每封信送到你手上,當你打開信件閱讀時,也都是對你而言最適當的時間。
成為故事旅伴:https://user187812.psee.io/4q7djd
疑問詢答
Q:我在其它地方也能讀到故事旅伴來信嗎?
初期故事旅伴來信會同步發佈在蘊鏡顯影練習的官網及臉書專頁。比較不習慣收信或想觀望一下的人,請不用感到被催促著做決定。
當然,我依舊希望找到一種與時間為友,允許互動彈性、意願選擇與真誠連結的空間,通信是目前我覺得最能支持這願望的方式。
同樣重要的是,雖然目前的我們,依舊習慣讓臉書…等社媒網站掌握我們的聯繫方式(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連帶),但我希望未來即便任何社媒平台有了任何政策變化,我們依舊能找到彼此。
//
Q:如果故事旅伴來信提到我想看的故事,但我不想知道任何劇情,有沒有避雷的貼心設計?
有的。
在每封信開頭的副標題,我會寫上內文將會到的故事書名/劇名,以及我主觀判定劇情雷的程度(是「提及部分劇情」或「提及關鍵劇情轉折」)
你可以自行判斷是否繼續閱讀,或先將信件存放起來,等到享受完故事文本後再閱讀。
我也會以相同方式來處理內容提示(trigger or content warning)的部份,希望儘量讓大家在知情同意前提下做出閱讀與否的決定。
//
Q:我還可能會收到哪些訊息?
蘊鏡顯影練習未來若有任何故事相關的活動,如故事共讀聚會、主題講座、系列專題…等有趣計畫,也會透過信件寄送邀請給大家。但我也跟大家約好,所有信件都會在主旨標題註明,讓大家在資訊充分的情況下自行做決定。
所有與故事相伴成長、以及那些曾經因為某個故事我們共同創造出美好連結的人群友伴,我相信最珍貴的特質之一,就是總渴望自行思考,運用自由意志。
我喜歡被這樣對待,也希望能創造一個最能支持這些行為選擇的小空間。
如果有其它考量我沒有考慮到,但對你來說非常重要,也歡迎你跟我說。我或許無法完美解決每一個需求,但我會在尊重自身界線的前提下,盡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