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不是押對選項後的獎賞,而是誕生在選擇的瞬間—— 《像這樣的小事》(Small Things Like These)

by bliphany
33 瀏覽次數

當我們只在真空裡思考,「擇善」似乎是種理所當然的呼告。這故事卻帶我們深入真實、看見常與選擇相伴的人性掙扎。作者為故事寫下完美收筆;明著凝縮在選擇,卻暗暗生出希望。

/ STORY /

(這故事很短,多少提及劇情,無直白結局描述,仍請自行斟酌)

比爾是愛爾蘭小鎮的一名煤炭商人。

以他的出身,世界本來會對他與他母親更加殘酷。是因為雇主選擇給予善意,比爾能在偶有火苗般微小溫暖的環境長大。

多年後,他有了自己的生意,也有了能遮風避雨的房子,與妻女好好生活。

時值1985年聖誕前夕,環境蕭條,他正盤算一家人如何度過寒冬,卻意外從生活的裂縫瞥見一個秘密——

有人正受苦,人們卻撇開視線,彷彿是自己眼花、裂縫不存在、或偷自慶幸身在牆的這一邊。像一場共謀,混雜壓抑、些微恐懼、還有似乎已成習慣的無助。

生活本就艱難,有許多小事,光設法度過,就磨去了僅有的力氣。

也有許多小事,再多注視一秒,可能連心中希望的微火都要被澆熄。

希望似乎是奢侈品,出生時就決定了你能拿多少;有些人沒有希望的權利。

希望也像是賭局的獎賞,但莊家不明、贏者全拿、入局代價未知且無上限。

要走上前、還是別過頭,比爾最終會如何選擇?

/ REVIEW /

我喜歡故事最後凝縮在比爾的選擇。

首先是因為:

選擇確實是困難的。

有些故事偏向寓言,人物在真空中替作者代言「要善待彼此」。置身事外時,社會化的人都知道「擇善」這道送分題怎麼答。

但在這故事中、在真實生活裡,真正重要的選擇經常是種掙扎。

我喜歡故事如此描寫選擇:它沉甸甸的,背負時會彎下腰,姿勢並不漂亮,也不知是否能夠再直起身。

也因為這樣,選擇是美麗的。

再來是因為:

當故事凝縮在選擇,那也就是在寫希望(的誕生)。

我非常喜歡作者選擇收筆的地方。

讀完後回味許久,我想,這故事沒有更完美的收筆之處了。

(在我看來)故事嘗試表達、最重要的那個主題,不在收尾之前發生的種種,其實甚至也不在收尾之後可能發生的種種,而正是落在那瞬間。

這畢竟是一則聖誕節的故事。

聖誕節不只關乎人們彼此慷慨善待,也是在講希望的誕生。

選擇會生出希望。

不是反過來,讓我們去押寶一個比較有希望的選項,彷彿希望是種靜態的獎賞,壓對寶後,我們就不用再擔心會失去它。

不是那樣。

希望需要被創造,希望需要有人願意懷抱著沈甸甸的選擇,

然後,讓選擇生出希望。

/ 書訊、評分、是否推薦 /

【作者】克萊爾.吉根(Claire Keegan)
【分類】虛構-文學
【譯本】中譯本《像這樣的小事》

【私我評分】★ 4.25(喜歡:有些片段會一直跟著我,有機會會重讀)1
【是否推薦】★ 4(推薦:值得一試是否合你胃口)2

  1. 私我評分等級:
    ★ 4.50~5.00(非常喜歡:這故事影響了我,我會反覆重讀/回想,且把每次閱讀的回憶珍存心中)
    ★ 4.00~4.25(喜歡:有些片段會一直跟著我,有機會會重讀)
    ★ 3.00~3.75(無感覺:我讀完了,that’s it。無深刻共振,重讀機率極低)
    ★ 2.00~2.75(不喜歡: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會讓自己讀完這本書。若有機會重來,我會DNF)
    ★ 1.00~1.75(非常不喜歡) ↩︎
  2. 是否推薦等級:
    ★ 5(非常推薦:我會渴望與朋友、所愛之人分享這故事)
    ★ 4(推薦:值得一試是否合你胃口)
    ★ 3(無意見:其他人讀或不讀這故事,於我無差)
    ★ 2(不太推薦:探討類似主題的故事很多,應該有比這更好的選擇)
    ★ 1(不推薦:沒有任何我憑內在良心感到值得推薦之處) ↩︎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的文章

留言給我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改善使用體驗,若您願意接受 Cookies 寫入,請按同意。或您亦可在瀏覽器中設定隱私權等級為高,但可能導致網站某些功能無法正常執行。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