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因為心情跟創意能量都比較低的緣故,決定先不逼自己太有生產力,花了比較多時間在讀喜歡的劇(Our Flag Means Death)的 fanfiction,想讓自己鬆一點,療養一下。很幸運遇到一個作者,他的故事總數量沒有很多,但每篇都有各自獨特的設定。最重要的是,從他處理每一個故事的方式,我似乎又能讀到他藉由故事想傳達的某種整體關懷,想藉著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
第一個故事
我讀到的第一篇故事是這樣的:一個人無法原諒另一個人,但又依舊愛著那個人。
作者安排了一個時間迴圈,不管他怎麼做,一覺醒來,時間總是又從前一天開始,那個人要回來尋求原諒。
他逃跑。時間重新開始。他虛張聲勢想把對方逼走。時間重新開始。他跟對方碰面只是忍受著讓那一天過去。時間重新開始。他受不了內心感受的傷害與憤怒一碰面就殺了對方。時間重新開始。他一醒來就跑去想想確認對方還活著,哭著希望對方原諒自己。時間重新開始。
多次之後,他開始跟對方說自己身陷在時間迴圈裡,他不知道怎麼破除詛咒。
對方問他,在那麼多版本裡,我有對你道歉嗎?我有對你生氣嗎?我有說過愛你嗎?快到結尾時,對方問他,身陷在迴圈裡,會怕嗎?
他說,已經不會怕了。
對方又問,但你正在怕。如果永遠無法脫離迴圈你都不怕,你害怕的是什麼?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時間迴圈不僅是一個讓故事得以發生的設定,也是一個隱喻。即便我們不會真的(希望啦!)被困在這種科幻情節裡,時間迴圈卻是我們的心靈世界都曾經歷過的事。
第二個故事
另一篇故事的設定是世界末日。
早晨新聞播報著,不明星體的軌道即將在午夜經過地球,到底會擦身而過或撞上地球導致世界毀滅的機率是 50/50。
這故事的角色比較多,作者用準末日前一天的時間做標記,將不同人這天的生命片段串在一起。
有人對長久相伴的戀人說,不如今晚結婚吧,有人跟親如家人、彼此依靠的朋友約好相聚到最後一刻,有人特意去跟過往生命中的人道別。公路上全都塞滿了想移動而卡住的車。
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一個人的奶奶對他說,不管該星體最後是否摧毀地球,明天太陽都依舊會升起,差別只在於沒有人能看到了。聽他轉述的朋友說,啊,好黑暗。他卻說,不是的,奶奶真正的意思是,無論世界如何,我們總不由自主(像時間一般)會想繼續下去。人類就是這樣的。
到了夜晚時刻,城市的街上開始有人一起走動,有人分送食物,有人送上花朵,有人開始演奏音樂跟跳舞。作者寫,那感覺不像是世界的結束。那像是一個新世界的開始。
接近午夜,人們開始爬上屋頂,因為他們想親眼看看那顆星體,無論祂最後選擇帶來的是希望或毀滅。但這個故事的主要配對,其中一個人只看著另一個。在時間只剩下幾分鐘,幾秒鐘的時候,他開口叫他,好像要對他說什麼。
被呼喚的人轉頭也看著對方,他心裡想,他看著我就像我們最初相遇時他看我的方式一樣。他心裡想,對方想跟自己說什麼,自己又想要跟對方說什麼。所有語言在這個時刻,無論做為相伴多年的總結或做為共享最後一刻的道別,好像都不夠用,無法承裝他們真正想要對對方說的事情。
我讀到這,心裡一直在想,故事結局會是什麼?他想要說什麼?
這個故事有我心目中最好的收尾詞。
那個被呼喚的人問,你剛剛有要說什麼嗎?
對方想了想,微笑回答:
「沒什麼。我明天早上跟你說」(Never mind. I’ll tell you in the morning.)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敘事通篇說的都是,如果今天就是生命的最後一天,我們要做什麼?
那講的是生命就是現在,每一個被拖延過的心願,其實在這個當下都可以發生。它們只有這個當下的土壤可以紮根。但作者不是想給我們一個帶有寓意的教訓。不是「不把握當下生命就來不及了」,完全相反。在我的感受當中,作者說的是「從來就沒有來不及這件事」。
作者想說的是,播種吧,澆水吧,即便明天世界就要滅亡。即便明天不再有人類存在,太陽依舊會升起。
未來所在的地方就是現在。
而到了真正的最後一刻,作者反筆一收。就算明天世界就要滅亡,我依舊要跟你做下明早的約定。因為我依舊相信我們會有共同的未來,那跟世界末日沒有關係。
第三個故事
第三篇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人孤獨的在海邊守望燈塔。另一個人神祕地在暴風雨夜出現,但暴風雨結束後又消失無蹤。
他們彼此為伴,成為朋友,陷入愛河。但他們無法得知彼此何時能相遇,什麼時候暴風雨又會把另一個人帶走,就像風雨後你一抬頭,發現天已經開了。
過了好一陣子,神祕人坦承自己過去曾是人類,但因為做了惡事,受女巫詛咒的懲罰,把他變成了無法控制自我意志的怪獸,被深海囚禁,過了非常非常久的時光。他不知道為什麼,但在某一個暴風雨夜,他居然能暫時回復人身與人的意志。但他無法控制自己什麼時候要走,他可以嘗試拖延,但大海一旦呼喚他,他就只能離開。
所有聽過與詛咒有關故事的人,讀到這應該都(像我一樣)會想,好想知道接下來主角如何破除詛咒。
守望燈塔的人也是這樣,他想,哪有無法被破除的詛咒呢。
他們依舊在短暫、無法自控的時光裡相處,守望燈塔的人每到風雨積聚時就把物品準備好,等待對方「回家」。他想著可能有什麼方法可以解除咒語,他們就能更長久地在一起了。但對方似乎每次聽到他想解除詛咒就很喪氣。
有次對方又要離開,他忍不住說,你就不能再嘗試一下,再在我身邊留久一點嗎?
對方生起氣來,對他說,你以為我一直以來在做的是什麼?我就是在嘗試啊。為什麼你從來沒聽見我對你說的是什麼。
在接下來連續晴朗的天氣裡,守望燈塔的人一直很懊悔。他才驚覺,對方跟他說自己所受的詛咒,從來不是為了有人能幫他解開。
對方跟他說自己所受的詛咒,只是想要有人能共同分享這件事而已。
第四個故事
第四篇故事很短,我們又回到了一開始的設定:一個人想尋求另一個人的原諒,他們都愛著彼此,但那個人無法原諒他。
他們重新嘗試建立和善的關係連帶,他們在過往快樂的回憶邊緣重搭現在的自己能行走其上的橋樑。
但原諒依舊無法被達成。
在故事後半,對方因為太挫折,他就是怎麼努力都無法放下受過的傷,又無法理解如此難搞的自己為何還沒被拋棄,忍不住問他,你為什麼還要一直那麼誠懇地嘗試啊,你不值得我這樣對你。
他回答,沒有原諒也沒有關係。他做那些也不是為了被原諒。
在故事的最後幾段,對方對他說,他們跟其他一行人下個停靠點可以去某個地方,那邊大概會有他想看的那種植物。他才想起來,他曾經在一群人一起吃飯時興奮地提到過,當時對方連頭也沒抬一下,似乎沒聽見,只是專心吃著他的飯。但對方有聽見,也做了那樣的決定:
下一站,一起去那個地方看看吧。
故事的收尾詞是這樣的。
他知道,自己不會得到原諒,他們的關係永遠不會回到傷害造成之前了,這點打從他決定回來嘗試彌補、挽回時,對方就已經表明得很清楚。但或許往未來看,他們有些能一起嘗試的新東西,他們的關係能長出新樣貌,那樣像是在雲層邊緣發亮的希望,就是與原諒一樣好的東西。
到底什麼是「妥協」?
長篇說了這麼多,我想說的是,閱讀這些故事為我帶來極大的撫慰。
我最近在想「妥協」這件事,以及這個詞彙有多常被來代表一種被動的接受,一種不值得,一種既然「只要」把自己的某部分裁掉就能合適於這個世界,為什麼不妥協呢?知足也是這樣的,常樂唯有如此才能達成。
這些故事的設定都不完美,沒辦法讓角色舒舒服服,什麼都不用做,就能獲得他們想要的結局。在「妥協」的意義上來說,就是接受設定如此,劇本如此,人設如此。
但我讀完之後理解了,妥協不是這樣。
妥協的英文是 Compromise,從單字組成來看,意思就是相互承諾。
世界與我、劇情設定與我、你與我,我們彼此之間無法不費力氣就相互嵌合。但我不一定要切掉自己的某個部分,不需要以犧牲換取世界所定義的幸福。我可以搭建一些東西來接合、跨越、或連結。
不是只有我而已,com- 這個字首的意思,就是「共同」。
承諾的意願跟努力要先存在,然後 compromise 才能被共同創造出來。
我想到更久以前讀過的一句話,他說,奉獻(devotion)不在於,我們願意為了對方而將自己投身進彼此之間的鴻溝。奉獻真正的意思在於,我們願意往那個鴻溝裡放進多少東西。
或許,在不完美設定中的美好結局,就是這樣創作出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