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ould be happy here… We could grow up together.”
《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
從電影開場以來,我就一直蠻在意被安排在《Boy》開場的這段《E.T.》摘句。
因為我沒看過《E.T.》,查了一下,發現那似乎是《E.T.》故事中人類小男孩對不小心流落地球的外星人小孩說的話:「你在這裡也能快樂的。我們可以一起長大。」
老實說,如果不是因為 Tumblr 上有人強力推廣,單從簡介來看,《Boy》算是那種我不會特別選來看的片。做為一個成長過程中極難在故事中看見自己身影(要找到一個能召喚感同身受、又被敘事好好對待的女性角色好難啊!)的人,記得當時我心裡還有點抗拒地想,我真的有需要再去看一部(又)以小男孩做為故事主角的成長故事嗎?
但我錯了!真心感謝推薦人,我明明不是小男孩,成長過程也跟 Boy 相差非常多,但如果在這個當下,你要我列出曾讓我感到有連結感的成年故事(coming of age story),《Boy》絕對會出現在清單上。
為什麼前後會差那麼多?
我覺得這故事講了一件事,打我打得非常用力。還記得那天看完電影,我馬上打開手機筆記 app 寫下:
「小時候,你以為長大是終於得到允許能去另一個地方。人生是從那邊開始的。主宰自己的命運是從那邊開始的…
你只要得到門票就好。或許有某個你欽慕的大人、「真正的」成人能給你那張門票。就像加入一個祕密俱樂部。只要你證明了自己值得進入那個世界。
但最後你才發現,沒有人能給你那張票。
因為長大不是一個別的地方。
你只能在這裡長大。」
「長大」就跟「做自己」一樣,聽起來很簡單,瓜熟蒂落。時間到了不就長大了嗎?把限制我、壓抑我的條規拿掉之後,我不就做自己了嗎?
但只要有過幾次親身實踐的體驗,就會知道完全不是那樣的。
套一句勒瑰恩在《地海古墓》(也是一個我深有連結感的成年故事)裡說過的:
(自由)不是白白贈與的禮物,而是艱難的選擇。自由之路是爬坡路,上接光明,但負重的旅者可能永遠到不了終點。
娥蘇拉.勒瑰恩《地海古墓》
長大的意思是發現(接受)從來就沒有什麼神奇的門票。
你以為能神奇轉換身分的門票,其實只是你為了追上爸爸腳步,在家附近地上挖出的一個又一個空洞。
長大的意思是發現(接受)沒有什麼真正大人的俱樂部。
小時候總以為,總有某個真正的大人吧(當然有些人認為那是父母,有些人即便很早就對父母失望,但依舊想著只是自己沒遇到而已,未來生命中的某個地方總存在某個合格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大人吧)。但實際上沒有人真的能牽你的手引導你去某個地方。大家都只是自己人生中的負重旅者,在坡路上勉力往前。只是有些人看起來比較優雅,有些人不是。
長大的意思是發現(接受)從來就沒有另一個人生故事真正的起點。只有現在而已。
你只能在這裡長大。
在敘事安排中,Alamein 做為一個「孩子最終要對他失望(看見真實的他)進而從那樣痛但真實的清醒中長大的存在,Alamein 的設定也真的是蠻廢的。然而,我看完電影後特別喜歡這個劇本的地方反而在於,整個敘事語調並沒有讓我感覺編導想為 Alamein 找藉口,於此同時,也沒有便宜行事地把 Alamein 塑造成單面向的反派,彷彿他就是特別壞的一種「例外」,其他「合格」的大人絕對不會這樣。
最終敘事呈現方式反而讓我由衷對 Alamein 產生一種連結感,或是說同理心。
這裡的同理心並不是那種「其實他也有苦衷」或「他也需要理解與愛」這類會讓我感到被要求、說教式、彷彿我有義務得排除或壓迫自我生命經驗去包容他的這種,我總覺得帶著暴力的「溫柔同理義務」。
與那完全不同,我對 Alamein 產生的連結感反而體現在,看完電影後我真的由衷花了非常多天的時間在想這個問題:「到底在什麼意義上,我會變成像 Alamein 那樣的大人?」
在電影裡,Alamein 在跟兒子對話時聊到《E.T.》,他說,或許在E.T.的星球上,E.T.不會被認為是格格不入的外星人。緊接著,Alamein 突然產生了一個不舒服的領悟,他說,靠,原來(在這個世界上)我是E.T.。
我覺得那場戲真的打我打很痛!
我們似乎比較常討論在童年成長經驗中,與家庭或周遭環境格格不入的小孩,但格格不入的小孩有一天會成為年紀比較大的人,到底是什麼決定了他會長成大人,還是長成 Alamein?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Alamein 跟 Boy 真的沒有差很多。
做為觀眾的我們,或許會對運用想像力與敘事來自我保護、安慰自己爸爸為什麼不在家的 Boy 感到有所連結,但 Boy 若是從未清醒、永不長大,他或許有一天就會長成 Alamein 那樣的成人。我們不會再覺得他值得疼惜了,我們會覺得他自欺欺人、不負責任、可笑又荒唐。
幸而在故事的最後,在 Boy 終於發現也接受,自己擁有的是一個沒辦法長大的爸爸時,在那個瞬間反而是他長大了。
當 Boy 最終跟 Alamein 對質的時候,他並不是只是問,爸爸為什麼不在家?爸爸為什麼不做一個爸爸應該做到的事情?那也是一個接受的場景,他問出那些問題不是為了要答案,而是他得要有一個機會把在他心裡對自己的質問與自答說出來,然後接受爸爸沒有答案的這個事實。Alamein 不是只要願意就能變成合格的爸爸,因為他就是做不到。他沒有辦法牽著 Boy 手帶他去那個真正大人的俱樂部。貫穿整個故事,Alamein 也一直執迷於有了神奇門票(挖出他當初埋的錢)就能去別的地方。
但沒有別的地方。
從來就只有這裡而已。從來就只有現在而已。
我覺得接受自己竟然已經長得比父母還要大的那個瞬間很傷心。但或許那就是長大的一種痛。
成長不僅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它也值得被哀悼。
「你/我在這裡也能快樂的(不用去別的地方),我們可以一起長大。」
或許有些時候,一起長大並不是你以為能依靠、能仰頭望著的人真的長大了。
你永遠沒辦法要求他們站在你前面,甚至只是站在你旁邊與你同行一段。
他們長大的唯一方式,只有你在心裡帶著他們一起長大。
然後你繼續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