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常想關於「選擇」這件事,也很容易被類似主題的故事吸引。
我們似乎無時無刻都在做選擇。但做出選擇的那個人,真的是「我們自己」嗎?我們的選擇是「真實的」嗎?話都說到這一步了,究竟「真實」的定義是什麼?深究這些,又能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幫助或撫慰?
這個大哉問的答案,依照每個人當下的生命處境、以及喜歡相信的觀點不同,也會得出不同版本。
有些人相信自由意志存在,個體能透過選擇自主創造命運。
有些人認為命運是存在的,但我們依然可以選擇要如何經歷命運,從中找到自己可掌握的部份。
有些人對體制與權力關係特別敏銳,能用分析觀點指出,我們自以為是「自由選擇」的行為,經常是被操弄的結果。
有些人認為宿命是龐大、不可知的,「自由意志」或「自主選擇」都是人在不可控的生命裡,試圖給予自我些許安慰、些許意義感的嘗試。
無論我們偏好以上哪一種畫風,「選擇、自由意志與宿命」都是被人類歷代祖先透過藝術作品或各式學科熱烈討論過的一大主題。
在即將登場的系列文章中,我選了三個處理類似主題的故事,試從「故事如何加入這場從未停歇的對話」切入。
這三個故事畫風各異,也有各自能對映前述觀點的角度。
我特別喜歡用故事來接近「人生大哉問」,原因之一在於,故事能為我們營造一個感覺的世界,讓我們透過情感去理解,被啟發,甚至被撫慰。與理論或資訊交換相較,我覺得是很不同、有時能更加深刻的體驗。
說是系列文章,其實也能想像成,是在線上發生、不受時空與閱讀進度限制的故事共讀聚會。
為了讓文章討論make sense,在每則故事開頭,我會花一些篇幅交待故事中,特別是與討論主題有關的劇情,做為我在分享自身角度的詮釋之前,與大家的核對。
但很重要的是!那絕對無法取代每個人親身去體驗故事。
特別是,有些故事的結構或呈現方式,是作者/編導特地設計過的,於是能營造出懸置、引人誤解後恍然大悟、或用字遣詞、或鏡頭表情呈現…等,都是二手轉述永遠無法傳達、最珍貴的部份。
讓這篇預告文先行,一部分的用意也在此。
大家當然可以選擇先暫時信任我,或觀望一下再決定要投入的程度。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如果有被引發興趣,再找故事來讀。
但我也想先列出這三則故事,大家若願意、有興趣,就能事先找來閱讀或觀賞。
因為我真的很喜歡在故事裡待很久,把故事的紋理看得很細、甚至把經緯都拆開來看看背面,然後把自己放進去,試圖把彼此交會後的絲線梳理清楚,於是呢,系列文章最後都長成了它們需要的長度。
我把它們拆分成相對易讀、涵蓋的討論要點也比較單純的小單位,陸續發佈。
如此,讀完一則故事的時間被拉長了,過程中,或許也能長出一些沈澱、或彼此交流的空間。也或許大家在自行閱讀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特別有感的部份,是受限文章討論主題被捨去不提、或單純是我沒有讀出來的,那也會非常有趣。
這便是我想像的,某種共讀形式的嘗試。
這三則故事分別是:
- 《沉睡者與紡錘》,中譯本收錄於《觸發警告》短篇小說選輯,作者為尼爾蓋曼。
- 《謀殺神秘事件》,中譯本收錄於《煙與鏡》短篇小說選輯,作者為尼爾蓋曼。
- 《貓頭鷹的同伴》。在《好預兆》(原著作者為尼爾蓋曼與泰瑞普萊契)改編影集中,穿插了許多編劇稱為「迷你集(minisodes)」的短篇故事,《貓頭鷹的同伴》是其中一則,位在第二季第二集中穿插的回憶橋段。
影集第二季編劇為尼爾蓋曼與約翰芬納摩(John Finnemore),不過,《貓頭鷹的同伴》是由約翰芬納摩獨力寫作完成。做為一個自認的尼爾蓋曼故事粉絲,這則短篇故事是我目前全劇中最喜歡的部份,也是我認為最接近《好預兆》影集版本劇情核心主題的故事。
如果有興趣在系列文章前先觀賞故事,大家可以單獨看那個部份,影集上架的平臺是亞馬遜Prime,但反正兩季也才12集,全部看完會很快樂,不虧的!(我說的是真話還是謊話ㄋ…)
我在選故事時,其實並沒有刻意,後來才發現這三個故事,除了都從特定角度分別處理了「自由意志與宿命」的主題之外,它們也都是某種改編重述的故事(retellings)。
也就是說,它們各自說的故事,都能找到一個「更原初」的版本。當它們述說自己版本的故事時,也像是對「原初版本」進行某種再次詮釋、對話甚至是挑戰的嘗試。
我發現這點時,覺得好開心啊~
「重述(說自己版本的故事)」對上「原初版本」,感覺也與「以選擇創造命運」對上「被給定的宿命」冥冥中相互對映呢。
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沉睡者與紡錘》預計於下週五(3/8)發佈,期待在線上見到大家~
———
:說到選擇跟自由意志,配圖就用蘋果,算不算是一種老套啊?
:當然啦(我可是千挑萬選!)
(Photo by Isabella Fischer on Unsplash. Edited by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