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無雷):奪回身體/飲食焦慮敘事權的兒時回憶錄《My Good Bright Wolf》、居然等到翻譯好像收到禮物之娥蘇拉.勒瑰恩《世界的詞彙是森林》、希望小時候的我能讀到這麼棒的雙女主亦敵亦友變情人《The Lotus Empire》、菲特烈.貝克曼新作《The Answer Is No》、「氣候災難大洪水」加上「李爾王重述」的《Private Rites》、末日前讓我們活著招魂的《The Road Trip》
TRAVEL BY MYSHELF ∞ 蘊鏡讀旅記事
冒犯姿態做足,實則無比溫順,具潛力但發展不足,娛樂性高,譯筆語氣選擇極佳 –《黃色臉孔》(提及劇情)
《黃色臉孔》對其市場定位極有意識、緊貼TA讀者寫作… 讀來,像是寫給關心進步議題,卻還沒準備好面對困難對話的白人讀者的「選我(pick-me)」之作。主角做為一個在道德上、在當前社會文化議題論述角力上,都站不住腳的存在,太卡通、粗糙、也太容易被他者化了,亦即,她完全映照不了TA讀者內在的複雜思緒與社經處境糾葛,她只被用來做為「我不像那些凱倫(I’m not like other Karens)」的靶,讓TA讀者始終能擁有,不會真的危及自我感覺良好的安全距離,並從向外嘲笑(她真是個白人迷因)與內在超然(那不可能是我)中,得到一種批判思考的幻覺。《黃色臉孔》做足了冒犯姿態,實則無比安全貼心,就像女人迷販賣的T-shirt或貼紙。看似要加入當前社會文化現象的對話,卻停留在表層現象的大蒐羅,拼貼社群平台的仇恨訊息、取消/跟風/自我彰顯獨特的群體行為、淪為贖罪券式的消費/表演進步主義,能做為初涉此現象的入門,但在這些(很快就會過期的)田野素材萬花筒背後,看不出觀點、反思、提問、或對讀者的挑戰。
提及:重述梅杜莎神話的《Here, the World Entire》、為秋日推理打頭陣的《週四謀殺俱樂部》、原來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也好會寫日常青春期故事的《Very Far Away from Anywhere Else》、很適合現在讀的《當創作者是怪物:面對藝術的兩難》、以及《女孩、荊棘、蛇》、《梅杜莎之女》…等。
提及:《黑暗中我們能走多高》(無雷負評)、喬賽.薩拉馬戈(José Saramago)《該隱》、克萊爾.奧謝茨基(Claire Oshetsky)《鷹女》、奧克塔維婭.E.巴特勒(Octavia E. Butler)《播種的隱喻》、以及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為法蘭根斯坦醫生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