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

自由意志、末日、機器人:如何定義人類?

當我們只在真空裡思考,「擇善」似乎是種理所當然的呼告。這則故事卻帶我們深入真實、看見常與選擇相伴的人性掙扎。作者為故事寫下完美收筆;明著凝縮在選擇,卻暗暗生出了希望。

【本摘要及內文均含季末劇情雷,請斟酌是否觀賞完第二季再閱讀】>>>>在戲劇結構裡,第二幕的作用在發展並持續拉高衝突,藉此為接續的第三幕做準備…

如果加百列在季初怎麼會走到失憶裸奔這步,是一個謎,而答案是愛。謎團的另一面便是,如果在阿茲拉斐爾與克羅里之間,愛分明是存在的,這是一個確定的答案,第二季主線的問題便是,我們到底為什麼,會在季末走到那一步(以及那與整部大故事的關係何在)。

以人類吃下蘋果、離開伊甸園開篇,《好預兆》說的便是一個「自己做選擇」的故事。而在劇情最後,無論是扭轉末日或對抗撒旦,一切希望其實也在小男孩亞當的選擇。

這篇文章將比較1990年原著、2015年廣播劇、以及2019年影集一共三個版本如何呈現「亞當的選擇」,它們又如何對應我們詮釋個體選擇時的不同側重。

《好預兆》原著小說於 1990 年出版,29 年後,由原作者之一的尼爾·蓋曼改編為影集。前者討論的是「自由意志」,後者討論的則是「愛與歸屬」。如果自由意志說的是「我們有選擇的自由」。那麼愛與歸屬說的就是「我們是為了什麼做選擇」,以及更重要的「我們是為了什麼,竟想像自己有選擇的自由」。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從比較不同版本的兩個火焰場景開始,嘗試再梳理一次這個解讀。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改善使用體驗,若您願意接受 Cookies 寫入,請按同意。或您亦可在瀏覽器中設定隱私權等級為高,但可能導致網站某些功能無法正常執行。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