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兩對主角,分別代表莎士比亞時期對婚姻的新、舊兩種態度。
▌新:個人出於兩情相悅成婚
當時的歐洲正現代化,人們開始考慮「出於愛意結婚」的可能,因此衍生了互訴衷腸、情詩許諾等,展現語言力的「求愛」(wooing)形式。
代表:女一男一(也是「歡喜冤家」雛形)
與此拉扯的是:
▌舊:由家父長決定兒女婚姻
承自中世紀的婚姻制度,是由家中父親依財富、階級、結盟可能等,為兒女決定對象。
代表:經歷公審新娘事件的女二男二
他們雖是一見鍾情,但求愛、談婚過程皆符合舊秩序,由親王(男二長官)出面求婚,女二父親則指示女兒,必須答應親王求婚。
舊秩序還與兩件事緊密結合:
▌1. 父系血緣財產繼承制
當時財產是沿父系血緣繼承,女人沒有繼承權,即使獨生女,都得婚後由丈夫繼承娘家財產。
男二就確認過對方是獨生女,當他誤會女方與人有染時,明明婚都還沒結,居然怒罵準岳父
你女兒要「偷」「我家產」!
我們或許覺得荒唐,但以父系繼承的邏輯,男二理所當然認為「她父親的家產」就等於「她未來丈夫 = 自己的家產」。
那麼「偷」又從何說起?
▌2. 綠帽焦慮與對女人身體/性的管制
因為財產沿父系血緣繼承,衍生出「兒子是否親生」的集體焦慮。執著此一「正統」的社會認為,偷懷私生子是女人竊取父系財產的惡行,會導致秩序結構崩解。
確實,女人才能確定肚裡孩子是自己親生。
這在《甄嬛傳》或許能成為「打父權巴掌」的設計,但有顛覆處,表示有常態,常態是:
父權社會試圖全面管制女性的身體/性,在管制到不了的地方(焦慮產生)施以社會懲罰手段。
這當然也導致,被造謠的女人幾乎無從自證無辜。
▌「私生子不可信」的故事傳統
現代我們罵人混帳的「Bastard」最早就是指「私生子」。
以歐洲中世紀為背景的故事中,私生子幾乎都是不擇手段、撒謊成性、謀奪不屬於他權利的角色,這個故事傳統就是源於父系繼承的立場。
如果父系繼承制度是社會結構,私生子就是結構外的存在,他們活生生在社會中現身,正提醒了社會結構從來沒有想像的穩固。
於是在故事中,他們說的話、做的事,也總被人用懷疑、防堵的濾鏡對待。
▌什麼時候人們會相信私生子的造謠?
有趣的是,在《無事生非》故事中造謠女二與人有染(有生下私生子可能)的反派也是私生子。
才剛說「故事中的人不會信任私生子」這傳統,為什麼《無事生非》的眾人明知反派是私生子,在故事前半還對他愛理不理,卻在他造謠女二時馬上買單謊言呢?
我的看法是:正因為他私生子的身分,象徵社會始終焦慮、逃避、痛惡的集體陰影。當他開口說話,話語又正中集體恐懼時,人自然會聽,更會因此做出常理判斷下,不見得會出現的瘋狂行為。